栏目页内容页通用广告
首页 > 资讯 > 详情

【财经视点】关于推动淮北市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的分析与对策

发布:2024-04-26

中央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4大行动,明确提出到2027年重点领域设备投资、更新改造、先进设备推广、回收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对我市而言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为更好地吃透把准宏观政策导向,引导有关部门和县区积极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市委政研室对《行动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供市委决策参考。


图片

一、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行动

图片


政策:


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②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③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④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

分析:


根据《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7年,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意味着未来四年,设备投资增速年均在5.5%以上。从国家层面看,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39.9万亿元,占GDP比重3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30%,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超167万亿元。根据初步估算,设备更新将是年规模超5万亿的巨大市场。从我市情况看,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居全省第7位。工业增加值5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8.8%。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占比48.1%,制造业增加值占比4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增加值占比9.8%,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潜力巨大。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独立工矿区改造试点等,供水、供热等设施升级需求迫切。

建议:


一是全面摸排全市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需求。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卫生等重点领域,将设备更新细分为亟需更新的刚性需求、有改造主动性的主观需求、缺乏改造动力的潜在需求等三大类,细分更新设备种类、更新设备数量、总体资金需求等,全面摸底设备更新需求情况。二是加强企业购置更新设备的政策配套支持。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对符合高技术指标和能效水平的设备给予购置补贴。优化、简化设备更新项目政府立项审批流程,加大设备投资的税收优惠、抵免额度。支持银行等金融业创新发行“设备更新贷”,引导银行业贷款流向设备更新领域。三是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装备和软件,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等强制性标准和设备淘汰目录要求,加快煤炭、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绿色设备应用,推动电机、变压器、锅炉等用能设备能效升级,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图片

二、关于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图片


政策:


①开展汽车以旧换新。②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③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

分析:


从激发潜在需求看,2023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3.36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超30亿台,平均每年约有2.7亿台家电超过安全使用年限,消费品以旧换新大有可为。从推动消费升级看,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我国汽车销量比重达31.6%,但仅占汽车保有量的6.1%。据预测,2024年汽车总销量将超3100万辆,汽车市场换购需求占需求总量的44%,到2025年有望提高到48%左右,更新换代预计创造超过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从供需良性互动看,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将推动供给端技术创新和需求端产品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

建议:


一是完善出台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及省促消费一揽子政策,尽快完善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从行业促进、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方面细化举措,推动“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落实。二是加快打通供需循环的关键堵点。综合运用消费补贴、消费券、消费贷款贴息等多种工具,注重尊重消费者选择、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兼顾老年人和农村居民需求,简化政策申请流程,分阶段、分类别开展以旧换新活动,营造“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消费氛围。三是建立健全消费配套支撑体系。健全完善交通物流体系,加快推进零碳智慧物流园、青龙山数字物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铁路、港口和物流企业联手构建“端到端”多式联运体系。完善县(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站点建设,统筹推进回收网点和集中储运点建设,促进消费业态模式创新。


图片

三、关于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

图片


政策:


①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②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③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④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分析:


从节约资源角度看,据统计,我国每年报废汽车超1000万辆以上,手机废弃量4亿部以上,主要电器产品报废量超2亿台,其中蕴藏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贵金属、塑料等资源。比如,1辆报废汽车约分解出36kg橡胶、70kg塑料、740kg废铁、100kg铝;1吨废旧手机可提炼出400g黄金、2300g银;2023年全国回收利用废钢铁约2.6亿吨,保障20%以上粗钢生产需要。从保护环境角度看,据测算,2022年,我国通过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亿吨;预计到2025年,发展循环经济对碳减排综合贡献率超过30%,到2030年超过35%。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根据《安徽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2024年推动淮北、亳州等7个城市“无废城市”建设,2025年实现全省域“无废城市”全覆盖。我市2019年被列入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名单,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40多家,备案二手车交易市场18家,基本形成了废弃物回收、垃圾发电、二手车回收利用为主导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建议:


一是着力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遵循“便于投放、规范高效”原则,探索建设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和全品类、全流程、可溯源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县(区)建设规模适当的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合理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实现村(社区)标准化回收网点全覆盖。二是着力壮大二手车交易大市场。聚焦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二手车检验检测、维修保养、售后服务、报废汽车回收拆卸等产业,建设“皖北一流、全国知名”二手车交易大市场。三是着力建设循环回收产业体系。参照合肥市做法,出台《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布局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和循环产业园区,提升废铝、废铅蓄电池、废活性炭、煤矸石、秸秆等资源加工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加强同徐州、宿州、枣庄、商丘等地联动,实现与周边区域“废弃物—产品”资源互补,推动成立淮海经济区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区域联盟。


图片

四、关于实施标准提升行动

图片


政策:


①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②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③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④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

分析:


从国家标准看,我国全域标准化实现深度覆盖,拥有4.4万项国家标准、8万项行业标准、6.9万项地方标准、6.8万项团体标准、305万项企业标准。标准平均制定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22个月。国际标准转化率整体超过80%,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装备制造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95%。从安徽标准看,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500项以上,制定地方标准1200项以上,争创企业标准领跑者100个以上,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个以上。从地方标准看,我市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8项、行业标准54项、省地方标准55项,6家企业通过省级标准化试点验收,发布《交通非现场执法规范》等淮北市地方标准20项,全市标准化工程师达53人。但对标先进地市,企业标准领跑者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高端制造业、创新基地等试点尚未开展,企业标准质量不高、技术指标相对落后。

建议: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标准适用。对照省赋予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定位,梳理电力、建材、煤炭、化工等重点领域清洁生产指标,积极推进设备更新,强化能效、能耗约束,着重提升大气、水等污染排放控制水平。二是加快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软件、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鼓励支持淮北矿业集团、陶铝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参与研制新标准。三是积极争创标准化试点示范。争创城市综合标准化试点、高端制造业、创新基地试点,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农业、食品、医疗、应急、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社区治理等标准制定,加快打造“农业强市”“质量强市”“健康淮北”“平安淮北”。


据了解,国家、省有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系列行动方案和具体政策。建议:市发改、财政、经信、商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前瞻研究谋划,择优储备一批重点项目,提前对接立项审批、环评、项目占地等手续,提高争取项目资金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