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页内容页通用广告
首页 > 资讯 > 详情

真相揭示: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小商户之“痛”

发布:2024-10-30


近来,国补以旧换新推出一系列细则,各地积极跟进实施,各地政府版、企业版、商户版、线上平台版……一时间,各种补贴优惠版本伴随着双十一而来,政策热度之下,市场风起云涌。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硬币的另一面,我们注意到了一些关于国补以旧换新政策的不和谐声音。譬如,在一些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或者平台留言下,就经常能看到有人对以旧换新的“抱怨”,痛陈各种乱象的存在。
之所以存在大家既期待以旧换新政策普惠,又对其中乱象集中吐槽,这样一个评价两极割裂的现象。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在其中起了关键的舆论引导作用。那就是小型、个体家电经销商,也就是俗称的“小商户”
他们在这一轮国补以旧换新的实施过程中,能明显让人感觉到,显然是“痛”大于“乐”的。经《极智厨房说》分析汇总发现,这么说的理由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原因:
1、政策各地门槛高,需要满足一定资质。
这一轮国补以旧换新,各地普遍设置了较高的参与门槛,比如湖北省规定,要从事绿色智能家电家居产品销售的独立法人企业,还要具备3个自然月的资金垫付能力,需要开对公账户,这就把大量规模弱小、没有合规经营意识的个体户拦在了门外。


同时,偏远乡镇市场的门店商户,也难以获得补贴政策资质。因此本质上,本轮政策助力,其实有“助强汰劣”的深层内涵。本意就不是让所有厂商获益,消费者也不是全都满足更换需求。
有的企业,如方太就采取了两种方式解决此问题:一是由区域总经理牵头,协助经销商对接当地商务局申请资质;
二是由总部牵头对接各地家电协会,积极推动厨电行业内的所有品类能够参与到以旧换新补贴中来。确保其经销商能100%参与国家以旧换新活动。不过这对于小商户选择合适品牌合作代理亦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2、缺乏一体化、综合化的团队服务能力。
我们认为,国家推出的新一轮以旧换新,实则非常考验“送新拆旧”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并且要求在全品类产品上都要加强与用户的换新适配性。
一些大品牌企业,他们往往拥有自身的服务团队,可以通过服务人员的上门测量、设计、施工安装,以专业、细致和一步到位的服务,去解决用户焕新中的问题、疏导用户的种种畏难情绪。这是用服务能力取代营销力,去占据市场主动权的一种方法。
同时,像京东、天猫、苏宁易购,以及各地的连锁卖场、家电商场,正好可利用金九银十以及双十一,搞大促,和换新补贴一起,做成折上折,或者优惠套餐,显然如虎添翼。
他们实力雄厚,资质齐全,第一时间就获得了地方政府授权的补贴资格。这也意味着,当地一些没有和连锁卖场形成合作的小商户,就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进一步被挤压了生存空间。


再者说,小商户普遍实力还较弱,缺少足够资金和优质团队,尤其那种夫妻老婆店、沿街老店、乡镇小店,往往不具备这种包含上门回收、物流配送、维修安装和以旧换新的综合服务能力。
事实上,未来大量缺少稳定和成熟商品供应链,特别是大品牌商品供应链的商家,不管是线上网店,还是线下实体店,都将面临出局。
正如一位家电业内人士所言,这一轮补贴政策在市场端的最大创新,就是推动了营销服务的一体化拉通和系统化转型。小商户还需要从服务痛点入手,想办法尽快提升综合能力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战略抓手。
3、卖的很多都不是满足要求的节能家电。
当前,有些消费者家中的家电,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0年甚至更久,这些产品不仅性能下降,耗能也较高。
早在今年3月13日,国务院就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给予补贴。
4月12日,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布的《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又提出,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力争到2025年,高效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15%;到2027年,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
这一轮国补,根据政策细则,中央财政明确将给予家电换新15%-20%的补贴,单台最高不超过2000元,看起来很美好,力度很大,但有一个前提,产品必须是2级以上能效、水效的节能家电,中央财政补贴15%,1级节能家电额外再补贴5%。

图片

如此一来,一些小商户如果长年累月销售的都是杂牌、傍名牌的超低价产品,或者不满足节能等级要求的产品,显然就吃不到这一波政策红利了。
提升市场节能低碳产品占有率如今已是长期努力方向,这背后核心是要通过“汰旧换新”,将市场面那些高能耗、低品质的老旧家电进一步清理,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小商户而言,这种产品置换本身就是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一轮淘洗,可能在享受以旧换新政策福利的“乐”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同时进行内部产品梳理换新的“痛”。
4、意识跟不上,缺乏主动求知求变的积极心态。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因为笔者认为,很多时候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心态,也是决定动作行为是否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小商户,看待问题的视角和厂商是不同的,如果本身此前经营不善,则会将原因部分归咎于上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待政策也是如此。
一些参与不上或者没有参与的商户宣扬“政策无用论”,就会在圈子里形成负面传播效应,继而产生对政策的曲解。很难说,这不是主观意识判断下形成的刻板印象。
比如,像前文所提到的资质问题、门槛问题、产品问题,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咨询官方渠道或者寻求厂商协助来加以解决,一些小商户却以操作程序繁琐、找起来不方便、对政策不清楚等理由本能抵触,这本质上是源于对当地市场竞争态势、所涉品牌销售业绩的长久失望后,一种疼痛创伤未愈的应激反应
并且和一些大商户相比,小商户往往少了一些主动寻找、抓取用户,以及留住老用户的办法,市场经验欠缺,人脉欠缺,对待厂商的号召就少了一些主动迎合求变的高涨热情和适应能力。或许,一些小商户接下来面临的出路就三条:要么努力做大规模,要么主动转型,要么淘汰出局。



写在最后:
归根结底,这次的国补以旧换新不是一项普惠政策,而是对规模、资质、产品及能力的一种淘洗。对企业如此,对经销商群体也一样。
小商户要想生存,确实不能仅仅指望政策倾斜带来的援手,其实未来市场的主旋律就是卖节能高效的产品,拼规模,讲人脉,论服务的“弱肉强食”。
存量时代下的一些隐形“门槛”的步步推高,更看重家电企业和商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同步提升。常言道:不进则退,适者生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